艺术家:莫瑞吉奥·卡特兰

作品:菲利克斯

尺寸:183x610x792cm

材质:聚乙烯,树脂,纤维玻璃

创作时间:2001

生于意大利帕多瓦并自学成才的莫瑞吉奥·卡特兰(Maurizio Cattelan)创作了许多当代艺术界中令人难忘的作品。他从事过厨师、园丁、护士、木匠甚至是看护太平间尸体的丧葬员,这对他日后的艺术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流行文化、历史宗教到同时富有幽默感和深远意义的自我思考,卡特兰的作品总是显得大胆而无礼,而在尖锐的文化批评上,又特别地严肃。

这件名为《菲利克斯》的作品,从表面来看是一只高近8米的巨型猫骨架,其实是卡通文化和历史文明相融合的产物,灵感来源于第一个有思想、有主意、有作为的卡通形象菲利克斯猫(Felix the Cat)和世界上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具雷克斯暴龙化石。弓背猫腰,尾巴直立的巨大形象,似乎正面对着掠夺者或对手,将观众对于菲利克斯猫原本可爱、亲切的印象击破,从而产生了一种熟悉又陌生的观感。同时,这种看似矛盾的形象也呼应了本次主展厅中“死亡”与“生命”间冲突的主题,充满了张力。

 
    
     
    
    

艺术家:施勇

作品:引力——上海夜空

尺寸:239x556x50cm

材质:灯箱装置, 金属框架, 半透明亚克力软片, 亚克力板, 91根荧光灯管, 56个灯箱

创作时间:2004

沪上艺术家施勇从九十年代起便开始了他的装置艺术实验。早期,他利用感光材料的敏感性,来体现对于时间、空间的变化和关注。之后,他又将摄像机镜头带入生活后观察人们的心理反应,完成录像艺术作品。九七年,施勇赴美进行短期艺术创作交流后,他的创作焦点便转向了国际中外交流平台。

施勇的作品常带着一种荒诞扭曲的幽默感去评判那些构建在规则和教条上的体系、机构。《引力——上海夜空》是艺术家自2000年起,关注“幻想与现实”的产物。他在夜幕下拍下了这一组家乡的超高层建筑,以大面积天空的留白展现出梦幻“魔都”的效果,进而改变了我们对于现代建筑雄伟、力量的印象,让它们如同被一股怪力吸附在画面底部,模糊如幻影。同时,他有意布置了每一个灯箱中灯管的数量和方向,达到欲望与幻觉的双重虚构。这是他对这个“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的窗口“城市”的反思,以及对那些被无限强化的超高层建筑物意义的质疑。

 
    
     
    
    

艺术家:孙原&彭禹

作品:自由

尺寸:可变尺寸

材质:金属钢板、高压水泵、水带、水龙头聚乙烯,树脂,纤维玻璃

创作时间:2009

看似狂乱的作品背后,是严密的计算与控制。孙原与彭禹以一种高度精确的方式设计他们的作品并展示每一个具体细节和结构。这件装置作品把静止的和变动的,可见的与隐藏的维度融合在了一起。两位艺术家大胆的创新与尝试造就了这件难以界定的,不可度量的非几何的机械创作。这件试验性的作品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技术支持。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流的冲刷致使金属墙壁上滋生出大片的锈蚀,这种物理作用所形成的景象也隐喻了一种社会动力——一个有限的社会结构内无法预期的运动的力量。而他们呈现作品内部空间的特别方式也进一步强化了 “自由”的辩证关系。

 
    
     
    
    

艺术家:张鼎

作品:方向不明的游戏

尺寸:1000x800x300cm

材质:老松木,老地板,花瓶,水,椅子,地毯,太湖石,鹅卵石,泡沫胶,雪粉,塑料袋

创作时间:2009

孔雀标本、太湖石、发泡材料和花瓶组成的喷泉系统、描画着图形的地毯、嵌牢在地板里的船和椅子以及用雪粉模拟的滑雪场雪道是张鼎在旧木地板上构建的四组景观,它们共同构成了作品《方向不明的游戏》。

这件组合作品以异于现实的场景,搭建成了一个神秘的游乐场,当你在装置间游走时,时空在喷泉的水循环系统里滞留,又在木船与地板的缝隙中向前。你的每个停顿、移动、思考和表情都关系到了整个场景的显现效果。而这1米多的大型平台此时更像是一个舞台,通过底部的灯光效果,让整个作品更有了即兴演出的即视感。

 
    
     
    
    

艺术家:格龙兰德-尼苏嫩

作品:物质流

尺寸:400x30x60cm

材质:铁球,铝,龙竹灯,木板,绘图DMF板,执行器,电池,电子设备

创作时间:2012

芬兰艺术家二人组汤米·格龙兰德和皮特瑞·尼苏嫩从1994年就开始一起创作。他们使用高科技、声和光作为基础,在城市和自然环境中,通过自然的物理法则创造出复杂的装置作品来探讨空间以及物理现象。

这次展示的作品《物质流》一直处于缓慢的前后运动。当最后一颗钢球抵达下层顶端时,整个装置会有片刻停顿,继而改变方向继续运动。钢球在铝板上持续滚动所发出的声音,是这件作品让人静心冥想的重要因素之一。

 
    
     
    
    

艺术家:刘建华

作品:日常·易碎

尺寸:可变尺寸

材质:瓷

创作时间:2002-2003

《日常•易碎》这件作品由数以千计的白色陶瓷雕塑组成,而这些雕塑本身也都是生活用品的复制品,比如帽子、鞋子、毛绒玩具、书籍等。这些看起来很平凡但却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瓷器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片段,浓缩了个人记忆与文化内涵。它们是如此亲切,却又因为材质上的转换,产生了某种更加抽象的意义。

刘建华选择白瓷作为材料,虽然在视觉上给人以坚固稳定的感觉,但实际却脆弱易碎,隐喻了不稳定与易变的社会现状。

 
    
     
    
    

艺术家:曾根裕

作品:热带组成/香蕉树

尺寸:236.2x287x299.7cm

材质:藤,金属电枢,颜料

创作时间:2008-2010

现在在你眼前展现的是两棵由藤,金属电枢,颜料完成的人造香蕉树,是艺术家曾根裕用人造结构和自然结构进行的对话。他将藤条精致地包裹在金属支架上,然后用丙烯颜料在树叶和枝条上描绘,甚至细心地将自然树木上的斑痕一一展现出来,让这两棵处于美术馆的树木与自然界中千千万万的树木并无二致。也诠释了艺术家对于现实主义和完美主义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艺术家:胡介鸣

作品:一分钟的一百年

尺寸:可变尺寸

多频动画,装置

2010

1957年出生于上海的胡介鸣是当代中国数字媒体和录像装置的先驱艺术家之一。“时间”是他几十年来创作的一个关键词。《一分钟的一百年》这件作品中,使用了1440个储物袋排成矩阵屏幕,并选取了一百年来国际上的重要艺术史料制成1100多个一分钟动画录像,用10台HD投影仪背投在储物袋的底部。

原本更直观的现、当代文化主线被压缩成抽离时间概念的景观,视觉记忆和价值模糊因此被放置到了最大化的效果。

作品声音的来源由两类组成,第一类音源为播放类,是预先制作好的声音,包括人声、音乐声和自然声,第二类音源来自现场声音的实时转换,这两类音源合成后从天顶悬挂下来的120个独立音响播出。

 
    
     
    
    

艺术家:哈洛·安卡

作品:彩虹,方舟,桶

尺寸:可变尺寸

材质:52个箱子(每箱24本书,164页四色印刷,精装本,上缘镀金),壁纸,水桶,手机

创作时间:2014

现在在你眼前的是,艺术家哈洛·安卡用彩虹、方舟、桶这三个元素制作的装置作品。其中彩虹是一张大型壁纸,艺术家通过类似被火侵蚀过的灼烧感,将画面中美好的景象点燃。再借用以“休闲”和“旅行”两个关键词搜索出的图片宣传着可能存在的天堂。

方舟则是由1248本书和52个纸箱组成。艺术家在每个纸箱上标注了被放置的内容——一本于2010年捡到的书籍的复制品。此书中以黑白图片和文字,描述了被关在布拉格动物园的动物们。

桶,则在一只塑料桶中放了一个智能手机,并循环播放着《猫王经典合集》。这个有预见性的作品旨在展现未来无家可归的人群一种虚幻的生活方式。他们无需再惧怕严寒,那时的外套里都会安装电子供暖系统,也不必再围着金属垃圾桶生火取暖,他们将围着“水桶”,随着猫王的音乐开派对。

 
    
     
    
    

艺术家:张洹

作品:知天命

尺寸:800x690x730cm

材质:牛皮,钢,木头和泡沫塑料

创作时间:2013

在《知天命》这件作品中,艺术家选择了用百多张牛皮缝合这件巨型雕塑。牛是张洹童年生活中常见的动物,他看过小牛的降生、成长,也在上海的屠宰场目睹从家乡运来的黄牛如何经过流水线变成骨、肉和皮。牛皮在他的作品里意味着生命的一个轮回。

这些处于原始状态的朴素材料,不仅唤起了艺术家对成长背景和乡村背景的记忆与亲切感,同时也使这件装置融入了大量兽类的元素。

在这件人兽相混的肖像中可以看到它庞大的身躯和疲惫的姿态,传达了一种感同身受的无力:“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巨人,都想成为这样一个巨人,这个巨人可能要付出代价,可能是遍体鳞伤,已经累到需要一个指引者来沟通。”

 
    
     
    
    

艺术家:安塞姆·基弗

作品:法国皇后

尺寸:280x700cm

材质:布上乳胶漆,丙烯,油彩,玻璃,铅

创作时间:2004

基弗在七十年代师从约瑟夫·博伊斯和彼得·徳雷尔,是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人物之一,被认为是德国当代最重要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使用稻草、灰、套图、铅、虫胶等材料,十分特殊。他常以圣经、北欧神话、瓦格纳的音乐和对纳粹的讽刺为主题,而重大历史人物、传奇形象和富有特殊意义的历史地点的标记和/或名字也常常出现在基弗的作品中。

由于艺术家本人受到了文学启发,所以常会在绘画和雕塑中向历史上的著名女性致敬。这里看到《法国皇后》其实并不是单纯的人物肖像,而是对于历史的一种思考。艺术家在这里仅仅是用皇后这样一个个体作为了代表,以她们的个人经历来映射到各个时段上的变迁。所以,整件作品中并没有具象的形象,而是通过一些标签和代码将她们串联起来,这也使得他的艺术创作带有了“新象征主义”的风格。

 
    
     
    
    

艺术家:潘娜潘·尤蔓妮

作品:预言

尺寸:380x1300cm

材质:综合材料,木泥板和石头

创作时间:2015

潘娜潘·尤蔓妮是一位来自泰国的年轻艺术家,她擅于使用水泥、石头等天然原料来完成创作,并通过作品传达当代艺术和泰国传统艺术的多元性。

宗教、信仰、科技与自然都是其作品中试图表达的主题。她认为是世间发生的多数危机源于自然,而宗教信仰则是人们内心的依靠。

通过泰国宗教中的理念,她深刻体会到世上万物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一切都有消逝的一天。人们在不断通过科学技术解决天灾,并借次促进了社会繁荣,发现了更为广袤的宇宙。因此,她希望用自己的创作来表达对于世上危机终将过去的信念。

 
    
     
    
    

艺术家:申凡

作品:山水-9210

尺寸:可变尺寸

创作时间:2012

山水9210》是一组从“点”、“线”、“面”三种视角来展现山水的装置作品,此次展出的是其中的“点”与“线”。

申凡的山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非指的是自然景象。 “山水”的依据源于1992年至2010年这19年间每日、每周、每月、每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引用的指数数据。这里的山水俨然成为了每个个体被物质生活所控制而扭曲的精神山水。世界由几个简单的曲线所决定,由几个人所控制,最后只留下数字和交易记录。

 
    
     
    
    

艺术家:张健君

作品:在1-3展厅中

创作时间:1978年-1988年

在1-3展厅中,你将看到上海艺术家张健君于1978年-1988年间的创作。

197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的张健君曾对于现代主义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和当时多数青年艺术家一样探索着印象派、后印象派以及表现主义的绘画风格。在1978年上海戏剧学院举行的“野蔷薇”画展中,《有香蕉的静物》一作将油画颜料与宣纸结合在一起,用明烈的色彩和粗放的笔触流露出了野兽派艺术的特点,并使张健君获得了“野兽张”的雅号。

1979年永乐宫、龙门石窟以及敦煌莫高窟的创作性写生经历则使张健君更为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并于1980年开始创作与书法及金石篆刻相关的观念性的风景作品。

整个八十年代,张健君的综合材料抽象绘画《有》系列贯穿始终。至85年开始,“水”成为了他的主要研究对象,并借此创作了《“自然”系列》及《“雨濛濛”系列》。

1989年,张健君赴美,并于1997年受聘于美国纽约大学美术学院担任客座教授。20多年的旅美生活并未抹去他作品中那个人文化和历史烙印,此番在故乡上海展示的这二十余件作品,主要集中展现了艺术家早年的创作情况,对比其今日在国际范围内获得的成功与影响,这批作品或许会更好地向你传达张健君的转变与发展。

 
    
     
    
    

艺术家:张健君

作品:悲怆

尺寸:140 x 105cm

材质:布面油画

创作时间:1979

《悲怆》创于1979年间,时值敦煌、龙门石窟之行年间,并在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乐曲中完成。类似斧劈的黑色笔触构成的作品,似乎不知道从什么地方迸发出来,更有一种金属撞击般的冲击力。

 
    
     
    
    

艺术家:张健君

作品:树荫下的少女

尺寸:165 x 138cm

材质:布面油画

创作时间:1980

无论是色调、内容、还是笔触上,《树荫下的少女》都与展厅内其他或抽象、或粗放的作品风格有着鲜明的差异。在这件作品中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学院艺术的趣味——浪漫的、伤感的、青春的元素交织在一起,使目光始终停留在这位身着白色t恤和红色喇叭裤的少女身上久久不愿离去。她是时髦的,充满活力的,在亚热带雨林式的梦幻背景的衬托中隐隐露出了一抹羞涩而温暖的笑容。

 
    
     
    
    

艺术家:张健君

作品:敦煌系列

材质:纸本油画

“敦煌”系列包括了《龙门罗汉》、《敦煌东方维纳斯》、《敦煌飞天》、《敦煌力士》等展厅内的八幅作品,是张健君1979年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进行的创作性写生而完成的宣纸上油画作品,也是敦煌壁画的一种变体画。

该时期的敦煌壁画通常带有铁元素,而原本鲜亮的色彩经过数年的风化以后,逐渐变暗甚至变黑,张健君正式把握了这种特点,用油彩在宣纸上对这些壁画进行写生临摹,学习它的图像和着色方法,并尝试把古代宗教绘画与现代艺术进行整合。

 
    
     
    
    

艺术家:张健君

作品:人类与他们的钟 #2

尺寸:235 x 816cm

材质:布面油画

创作时间:1987

张健君对表达“时间”这个概念最为明显的具象作品是《人类与他们的钟》。他刻画了五个不同肤色、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彼此好像没有联系,却似乎又同时在探寻着某个相同问题的答案。在画面远处神秘不可知的椭圆形图案中,带着 III、V、VII、X 的罗马数字迎合着题目中人类的钟。

张健君耗时8个月,通过这样一种具象的表达来描述“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在2005年至2006年期间,张健君仍坚持绘制这一系列画的变体,力图以五年为单位进行一次新的审视,用一种‘动态’的方式来展现一种人类仰望时空探索时间及宇宙时所产生的永恒的迷茫”。

 
    
     
    
    

艺术家:张健君

作品:“有”系列

材质:综合材料

自1983年起,张健君开始创作了“有”系列。“有”有拥有、存在的意思。直到1990年,整个系列共诞生了70余幅作品。在这批作品中,油画颜料、水墨、砂、玻璃、鹅卵石、麻绳、白纸、宣纸和油画布等各类材料得以自由组合。张健君的实验性创作过渡到了一个“沉静时期”。

创作于1984年的《“有”No.55》为“有”系列的第一幅水墨元素的作品。宣纸和细砂的融合中,水墨则扮演了镇定剂的角色,整个画面看起来颇像是某种天体的表面,有了一种石头般的坚硬质感。

《“有”No.70》中最初选用了真实的石头,但发现石头的外形与画面相比显得过于突兀,于是张健君用纸浆去包裹它达到弱化的效果。张健君在之后的作品中也用到了这种纸浆包石头的方式,这也是艺术家创作“有”系列时试图以实体的艺术手段来呈现哲学中“形而上学”所探讨的抽象问题。

 
    
     
    
    

艺术家:张健君

作品:“自然”系列

尺寸:175 x 288cm

材质:水墨,油画,宣纸,画布

创作时间:1987

在《“自然”系列》中,张健君的用材更加纯粹。他回归到了水墨、宣纸,并在绘画技巧上更加注重了笔触和气韵。浓重的水墨渲染占据了画的上半部分,下右部分则根据传统山水画的概念留出大片空白区域以便“呼吸”。这一特点对“自然”这类画的好处是它为“气”提供了运动的空间,而水墨的渗透和扩散则和宇宙的原始状态即混沌状态在形式上同构。

 
    
     
    
    

艺术家:张健君

作品:“雨濛濛”系列

材质:水墨,油画,宣纸,画布

创作时间:1988

在《“雨濛濛”系列》作品中,可以看到水乡独有的湿漉漉的,延绵的温情。张健君一次又一次地回归水墨,以多元地方式在自己的艺术中表现“水”元素。从创作于80年代后期的“雨濛濛”系列到2011年持续至今的“流水”系列,水一直是张健君绘画作品的主题,他持续着对于“水”整个主题的挖掘和诠释。而油画颜料结合水墨的技法,则营造出了江南水乡的迷蒙之境。

 
    
     
    
    

展厅:梁绍基展厅四

梁绍基于1945年出生在上海,现客居天台山。1988年梁绍基开始制作富有个性化的丝质材料。他养蚕,并将蚕作为其作品现场中活生生的部分。至此,他的艺术生涯进入了全新的旅程,他试图融生物学与生物社会学、雕塑与编织、装置与行为艺术为一体。这些作品大都冠以《自然系列》为题,仅标以数字和日期。他认为《自然系列》即是时间的雕塑、生命的雕塑、自然的雕塑,是“第四维度空间的记录”。

在本次展览中可以看到这个系列的两个作品。一件是装置作品《链:生命不可承受之轻》。另一件是3屏影像《碑》。二者共同构成一组轮回之碑:生命之碑、史之碑。

 
    
     
    
    

艺术家:梁绍基

作品:“自然系列”No.79——链:生命不可承受之轻

尺寸:可变尺寸

材质:聚氨酯树脂, 铁粉, 蚕丝, 蚕茧

创作时间:2003

“完成《链——生命不可承受之轻》的作品,共花了6年。2002年,社会上的急风骤雨已经过去,但我反感到一种失重的困顿,轻比重还难熬。所以当看到一条悬于蚕丝下端的蚕时,这触发我的创作灵感。将蚕放在生锈的沉重的链条上吐丝,绵绵的蚕丝弥漫着渐渐将链包缠覆盖,刚柔、冷暖、禁锢与反抗,二者纠缠和格斗着,又依存着,难分难解,生发了一种不可名状的力量与悬念,这悬念筑起无穷柱直指向天。而 “链”的窜连结构又似古代的“丝”字。”

 
    
     
    
    

艺术家:梁绍基

作品:碑

尺寸:可变尺寸

材质:三屏幕高清视频

创作时间:2008-2014

《碑》为近年完成的作品,耗费了梁绍基5年的时间去捕捉蚕在吐丝过程中的蠕动。蚕丝弥漫的影子生成似蚕纹古碑残痕的录像,以及这录像最终被蚕丝厚积而消解变为无字碑。由此以虚入手,以生物形态转化为文化形态的影像,写照了时间的流逝、生命的甘醇、历史的虚空及它们所具有蚕丝一般的似断非断、绵绵不断的特征——这便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神秘性、不确定性和涅磐重生的可能性、自立于天地有无之间。

 
    
     
    
    

艺术家:张恩利

作品:大管子

尺寸:300x1100cm

材质:布面油画

创作时间:2015

“线”是张恩利近三、四年主要尝试的一个方向。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皮管、电线与铁丝网都被作为题材描画,而这些具象的细节一经缩小后又变成抽象概括的“线”跃于布上。

这一阶段的线条往往充满随意性,一气呵成,笔意连绵,与中国古代的线条存在一定关联,富于书法的意蕴,但又不是刻意的中国符号。轻薄笔触下的线条或曲或直,或弯或折,时而交错,时而延展,通过不同的容器主题形成灵活的对应关系。《大管子》 是他2015年的新作,在11米的巨大尺幅上以一根连续的“线”突破了空间的界限。

传统油画以厚涂为主,而张恩利的画,却是薄涂,有时甚至露出底稿线,似乎有一种未完成感。画面中格子线与底稿线非但没有影响到画的美观,反而成为视觉要素的一部分,它们和主线条有机地形成一体,丰富了画的肌理,强化了完成与未完成之间的对话关系。

 
    
     
    
    

展厅:张恩利展厅五

本次展览包含两个部分,通过色彩的运用——本白和绿色的区隔,以及展厅的重新规划进行了空间的隔断。作品从余德耀基金会的藏品出发,寻找线索,展示张恩利的不同创作阶段。囊括了早期“黑色时期” 、“自画像”阶段——对于“人”的关注,以及近几年来张恩利对于“线”的尝试——对于物的关注。

通过俯视、平视等不同寻常的切入视角,作品还原了日常生活细节的各个方面,使观感更为丰富,赋予观众一种暗自“偷窥”的感受。

 
    
     
    
    

艺术家:张恩利

作品:悬垂的电线

尺寸:200x210cm

布面油画

2011

张恩利绘画中一个鲜明的元素是曲和直的线条。虽然绘画的构成无外乎线条和色块,但张恩利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被画的物体总有着清晰可辨的线条。张恩利采用了曲与直的两种不同方式使纵横交错的线条随着笔触的浓淡而不断变化,并使画面丝毫不显零乱反而越发和谐有序并充满张力。

从人物形象的淡出,到对静物的描述,张恩利自2002年起的作品更偏重对心理的探索以及观看过程中的感受。在“线”的尝试中,他以更随意的方式呈现生活中的细节。“线”的语言隐藏在具体的物中,乍看之下所见的皮管、铁丝等都成为“线”的载体,透出凝于一瞬的气韵。

 
    
     
    
    

艺术家:张恩利

作品:剥落的马赛克(3)

尺寸:150x150cm

材质:布面油画

创作时间:2011

在一厘米见方的单块马赛克上,色彩正在不断发生变化,既带着人们长期使用的印迹,又有历经岁月琢磨的自然风化、腐蚀、甚至脱落。张恩利用直线与菱形搭建结构,用色彩赋予作品的变幻,使时间可视化。在看似单一规整的图形及色调背后,融入了细腻舒缓的音乐性,又弥漫着沧桑久远之感。

 
    
     
    
    

艺术家:张恩利

作品:老人与鸟

尺寸:160x100cm

材质:布面油画

创作时间:1994

90年代初期,张恩利的作品中常常可以见到一种都市角落中乡镇式的人物形象。“平凡”是其早期作品中的重要表达。画面通常定格在人物某个动作的瞬间,却依然可以感受到时间的流动和延续。被描画的人似乎毫不在意画外窥视的目光。浓烈的色调,厚重的涂块以及凌厉的笔触表达出这群平常人的生活点滴,渗透着略带疯狂且压抑的情感。张恩利将这一阶段总结为“黑色时期”,距其后期广为人知的“容器时期”约十年之隔。

于1994年创作的《老人与鸟》先于其他成名之作,创作后便立刻被日本收藏,数年后由余德耀先生从海外收购归国。

 
    
     
    
    

艺术家:张恩利

作品:吸烟男

尺寸:184x135cm

材质:布面油画

创作时间:2002

在“黑色时期”之后,张恩利的作品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自画像”阶段。这条隐晦的暗线潜伏在“黑色时期”与“容器时期”之间,不常为人瞩目。这一阶段主要描绘了艺术家本人及与之相关的生活状态。不同于早期红黑色块的厚涂与堆叠,画中的笔触更为轻薄,如同水彩,而用色方面也使用蓝、白等更轻透明快的色调。

《吸烟男》中的三位吸烟者都是张恩利本人在作品中的幻化。这些“我”作为一种符号出现在同一空间内,有着相类而不相同的行为方式。而这些行为又恰是当下社会中常见的景象。“我”被泛化为群众之一,成为芸芸众生中的一部分。

 
    
     
    
    

艺术家:李晖

作品:笼子

尺寸:可变尺寸

材质:绿色激光,雾

创作时间:2006-2014

艺术家李晖善于利用金属、亚克力、LED灯、激光、烟雾等进行创作,他的两项创作主轴:一面利用镭射(激光)、冷光(LED灯)为创作素材,探讨艺术与高科技结合的新表现;另一面透过观念性装置或空间装置,传达他对于中国社会快速转换的现象观察与情境思考。李晖的创作融合了感性与理性两个方面,希望借由当代高科技探讨人与生俱来的状态和心理的恐惧感等,来呈现轮回、生死等主题。

李晖用绿色激光创造了两个交替出现的虚拟笼子,在烟雾的作用下笼子会时隐时现,它可以真实的区隔空间,但又可以随意穿越。用这种光线创造出的虚拟空间给你一种真实的感受。尽管作品对观众所产生的心理影响仍依赖于视觉和空间条件,却也暗示了人们在哲学意义上对自身的一种设限,而这种预设的限制往往是预想高于现实的。

 
    
     
    
    

艺术家:展厅六

作品:《空间与材料:杨振中、石青、于吉近作展》

这个展览展示了杨振中、石青、于吉这三位现居于上海的艺术家近3-4年间创作的作品,将视线聚焦于他们在各自领域中对于材料的探索和对空间的创造。

杨振中的绘画装置作品《过道》系列从其同名视频装置演化而来。以透视的视角在木板或钢板上模仿视频扭曲形变的画面,探讨空间的感知以及在心理层面的空间利用。

《武汉气候》和《气候谈判的工厂》是石青进入真实的地理空间所进行的艺术项目。他用一些最日常的材料,如石膏、木头、纸板等,来重新规划空间,激活想象和观看的方式 。

接受过系统雕塑训练的于吉,执迷于用质朴的材料,如水泥、铁、木塑造时间和空间中的形体,探索身体与自然之间的互动,找寻着不同物质之间在现实中并不一定存在的关系。

 
    
     
    
    

艺术家:杨振中

作品:过道系列

材质:木板上油画

“我觉得‘过道’的基本形挺有意思的,它是一种无限的透视,感觉很深。其实是从一个内容去往下一个内容之间的没有内容的空间,连过程都不是。我觉得这都是一些人为的空间,我就是想对这些各种不同的人为空间,也就是将过道的基本形做一些改变。”杨振中在谈到过道系列的时候如是说道。

绘画装置作品《过道》系列是杨振中近年来对视觉规律和透视规律的另一种探索。他以透视的视角在木板或钢板上模仿视频扭曲的画面,探讨人们在心理上对空间的感知和认识。这些绘画装置使人们可以参与其中,在看与被看的过道中建立起一种独特的联系。

 
    
     
    
    

艺术家:石青

作品:武汉气候

尺寸:可变尺寸

材质:方钢,木头,车轮,防雨布

创作时间:2014

石青一直都在创作与气候相关的作品,并十分注重地缘与人文的关系,各种各样的空间与人物最终交融在一起形成“气候”。

《武汉气候》是石青进入真实的地理空间所进行的艺术项目。他用一些最日常的材料,如石膏、木头、纸板等,打乱时空秩序,改变并转换现实中的预设和惯性,从空间的角度重新激活人们想象和观看的方式

 
    
     
    
    

艺术家:于吉

作品:石肉系列

材质:水泥,铁

人的身体是种种生存成败的结果。具象雕塑是于吉目前比较重要的研究课题,她关注人的身体以及传统雕塑语言如何在当下继续发展。在《石肉》系列中,这些有缺憾的身体雕塑,被禁锢在粗放的铁具中,撩拨起对生命的遐想和悬念。

水泥是近几十年急速发展中大规模使用的建筑材料,近乎是时代的象征。而灰蒙蒙的水泥与斑驳的铁架仿佛使这些无头无脸的雕塑被困于这个飞速发展的大时代中,湮灭在繁华里。

 
    
     
    
    

艺术家:石青

作品:武汉气候

材质:方钢,木头,车轮,防雨布

石青一直都在创作与气候相关的作品,并十分注重地缘与人文的关系,各种各样的空间与人物最终交融在一起形成“气候”。

《武汉气候》是石青进入真实的地理空间所进行的艺术项目。他用一些最日常的材料,如石膏、木头、纸板等,打乱时空秩序,改变并转换现实中的预设和惯性,从空间的角度重新激活人们想象和观看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