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珠:無著
2025年1月5日 – 2025年3月2日
余德耀美術館項目空間
香港黃竹坑業勤街39號2001室
余德耀美術館將為韓國藝術家李珍珠舉辦其在香港的首場個展,彙聚23幅全新畫作,涵蓋其代表性的“黑畫”、“繪畫裝置”與“全景”系列。此次也是余德耀美術館作為「流動的美術館(YUZ FLOW)」流動到香港的首展。
展覽標題“無著”(No Ground)對藝術家李珍珠(Lee Jinju)而言,意味著無法用語言描述,深淵,不可分辨的夜晚以及它們的集合。如其所是地觀察事物,留白,從而揭示、顯現,是此次展出的25件作品的共通之處。其中,長達4米的展覽同名巨制《無著》(2024)是李珍珠在其三大創作主線之一“大型全景風景”脈絡上的最新實踐。這一從傳統橫軸汲取營養的形制邀請觀者在畫前一邊走動一邊觀看,既可湊近仔細觀察李珍珠以東亞繪畫傳統技法精細描繪的寫實形象,亦可稍退遠些,讓自己步入畫中世界,徜徉於畫家刻意“留白”的想像。
此種移步換景的觀看方式延續了傳統東亞繪畫的多重視角(散點透視),無邊界地持續連接複數時空,從而最大化畫作的時間性。創作者主觀地感知世界,觀者主觀地觀看,兩者皆為李珍珠藝術探索的母題。借由隱顯相映、虛實結合的形象、畫法與空間結構,她將自己之於過往經歷、記憶、周遭世界敏感細膩的感受與體悟辯證地既揭示、又隱藏起來,並精巧地使觀者意識到被隱匿者的消失。
八張《顯》(2024)與十張《由事件組成,而非事物》(2024)則是李珍珠“黑畫”系列的全新畫組。她與同為藝術家的丈夫李正培運用極純的黑色水性顏料與極透明的膠黏劑調和出獨特的手工“李正培墨”,以其天鵝絨般的質地、啞光、吸光、高密度等特性賦予佔據畫作大半面積的“黑空”以磁吸般的引力。 對李珍珠而言,黑空代表黑暗中無限事件的可能性,它與雙手、枯葉、燃燒的紙等畫中形象同為主角,是藝術家的另類“留白”。
另一條「繪畫裝置」的創作主線則將展廳空間作為與畫作有機關聯的延伸留白。 此次展出的《仲夏》(2024)和《下一季》(2024)同屬於該脈絡上的“白幕”與“形畫”系列,《(不)可能》(2024)則是“雙面繪畫”,而《告別》(2022)和《你的眼淚》(2022)分別是手與臉的雕塑畫。觀者具身與作品相遇時,在展廳的三維“空間”與“當下”時刻體驗畫內空間。在戲劇舞臺上,帷幕是故事起落的邊界。在這些平面繪畫中,幕的形態附著於其作為繪畫裝置的物質性,在繪畫與空間的關係中創造了另一層邊界。
李珍珠畫中的人物幾乎全是女性。她們既是藝術家的心理自畫像,也是匿名的畫像。性別意識對藝術創作有著重要影響。李珍珠的創作最初始於激烈的個人故事,包含了從身為女性才會有的意識和經歷中浮現出的種種繪畫符號。這些形象在她的畫作中成為「看見」這一繪畫經典課題的代言人,藝術家力圖透過身體性(corporeality)、感受、感知和主觀詮釋來超越眼見所限,揭示運用繪畫所能捕捉的世界原貌。
李珍珠表示:「我很高興能第一次在香港舉辦我的個展。希望大家對我的創作感興趣並給予支援。 雖然我作品中的形象非常寫實,但我鼓勵觀者超越其表面意義,去仔細地思考、探索並享受它們所代表的不可言喻、不可名狀的多重可能性。 ”
*此次展覽感謝ONFINITIVE ART FOUNDATION提供場地支援。
關於藝術家
李珍珠(出生於1980年,現生活工作於韓國坡州和首爾)在本科和研究生時期都以東亞繪畫為專業,並持續運用古典的寫實技法與虛實結合的敘事語法,描繪主觀感知的多重時空。她沿承朝鮮王朝肖像畫的傳統材料與技法,細緻入微地寫實描繪人物與事物的肌理與質感,但題材聚焦於女性獨特的身體和內心。 表情模棱兩可的臉,遮掩著的雙手,都是常出現在她畫中極富表達力的意象。 她的「黑畫」系列以手工特製的黑色墨水營造視覺上的深度,在「黑空」中醞釀無限的可能性; “繪畫裝置”系列與“大幅全景風景畫”系列則分別通過延伸的空間留白與沿承自傳統橫軸畫的多視角,引發觀者想像並沉浸入畫中未盡之筆的另類世界。
她曾在阿拉里奧美術館濟州島場館(韓國濟州,2022-2024)、阿拉里奧美術館 in Space(韓國首爾,2020)、Triumph畫廊(俄羅斯莫斯科,2019)、阿拉里奧畫廊(韓國首爾,2017)等舉辦個展。 她參加了許多群展,包括施博爾畫廊(德國柏林,2024)、白立方(韓國首爾,2023)、SONGEUN藝術空間 (韓國首爾, 2023, 2022)、Marres 當代文化之家(荷蘭馬斯特裡赫特,2022)、韓國文化院(比利時布魯塞爾,2021)、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韓國首爾,2021)、莫斯科博物館(俄羅斯莫斯科, 2021)、首爾市立美術館(韓國首爾,2015)等。 她的作品已納入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首爾市立美術館、慶尚南道道立美術館的公共收藏。
關於流動的美術館(YUZ FLOW)
余德耀美術館已於2022年正式啟動第二階段的戰略規劃–“流動的美術館(YUZ FLOW)”,以“一個主展區+多個觸發器”的模式,逐步將美術館整體佈局從白盒子轉為衛星網络。通過多元的藝術專案,余德耀美術館與社區、地域交互、形成不同區塊的藝術生態流動,以邂逅觸發靈光,在持續開發外展來滬與滬展外借的國際雙向交流中,將“藝術流於呼吸之間(Flow with Yuz, Breathe with Art)”的願景深化到每一個專案中。
關於余德耀美術館項目空間
余德耀美術館項目空間是獨立於余德耀美術館年度展覽計劃下的展示空間,於2015年9月正式對公眾開放。項目空間邀請藝術家針對美術館空間、環境及觀眾,創造特定場域的藝術作品及專案,以“一個專案+一個展覽”相結合的方式,呈現藝術家與時間、空間的碰撞。余德耀美術館項目空間旨在為國內外藝術家提供創作展示的新平臺,藉由不同語境、風格的創作展開對話,以激發新的潛能; 意圖使藝術家打破既定的創作形式,探索當代藝術創作的各種可能。
余德耀美術館展覽與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和卡塔爾博物館群聯合呈現。
本次展覽由余德耀基金會以及Artek Solutions Limited傾力支援,由文化體育觀光部 (MCST)、韓國藝術管理院 (KAMS) 以及 韓國國際文化交流財團 (KOFICE) 特別支援。
關於余德耀美術館
由印尼愛國華僑、企業家、慈善家和收藏家余德耀先生創辦,於2014年5月在上海西岸正式開館。作為在西岸文化藝術走廊首批入駐的非營利性機構,美術館秉承了創始人余德耀先生“收而不藏”的建館理念,以“將世界的目光引向上海”、“將藝術帶進人們的日常生活“為使命,將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促進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普及藝術教育視為己任,從”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多少年樹藝術人生“的思考出發,成功建立了” 歷史“與”未來“並行的展覽線索,發展出了各類公共衍生專案。 使中國公眾瞭解國際當代藝術,並通過橫跨中西的展覽讓世界瞭解上海、了解中國。
開館以來,美術館舉辦了眾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型展覽,如「阿爾貝托·賈科梅蒂回顧展“、”雨屋亞洲首展“、”安迪·沃霍爾:影子“、”KAWS:始於終點“、”查理·卓別林:卓眼視界“、”奈良美智“、”灌溉沙漠:卡塔爾當代藝術“等,在國內外文化、藝術、 教育等領域產生了巨大影響。
余德耀美術館一直活躍於世界藝術的舞臺,與眾多國際知名美術館展開了深度合作。2019年10月31日,上海余德耀美術館與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和卡塔爾博物館群達成里程碑合作,三家機構聯合開發、共用展覽和專案。
隨著自身的不斷發展,美術館計劃面向未來進一步拓展,在上海大虹橋商務區核心板塊重新安家。 2023年5月17日,位於上海蟠龍天地的余德耀美術館新館建成開放,美術館啟動了第二階段的戰略規劃:“流動的美術館”。 在未來十年間,美術館將繼續深耕余先生「一代藝術樹數代人」的核心理念,並將「藝術流於呼吸之間」作為第二階段願景,逐步將整體佈局從“白盒子“模式轉為”衛星網络“,以”一個主展區+多個觸發器“的全新模式開啟美術館的第二篇章。
2024年,余德耀美術館推出由其創研團隊歷時多年籌劃打造的兒童藝術教育專案——YUZ DOLAN多斕。 “DOLAN”取自印尼爪哇語,有“玩耍”之意,它的開啟將重塑美術館空間,使其成為屬於參與者的“藝術遊樂場”。 專案以根植於美術館多年專業的藝術展覽、研究收藏和公共教育經驗為基石,專為兒童定製創作課程、美術館公益教育活動及藝術家工作坊等多元內容生態,致力於為孩子創造快樂成長、表達自我併發揮創造力的藝術樂園。
關於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
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位於環太平洋沿岸,是美國西部最大的藝術博物館,擁有超過152,000件闡述全球6000年藝術表現形式的藏品。 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致力於展現眾多藝術歷史,受該地區豐富的文化遺產和多樣的人口構成影響,以意想不到的新視角來展出和詮釋藝術作品。
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通過它與藝術家、技術專家和思想領袖的合作,以及與地區、國家和全球建立的夥伴關係體現其實驗精神,共用藏品和項目,開創先鋒性舉措,吸引全新的觀眾。
如需更多資訊,請訪問 www.lacma.org.
關於卡塔爾博物館群
卡塔爾博物館群(Qatar Museums, 簡稱QM),作為卡塔爾本土藝術及文化的先鋒,以其蓬勃發展的博物館群、歷史遺址、節慶、公共裝置與藝術專案為公眾提供真實且啟迪人心的文化體驗。 博物館群致力於保存並拓展卡塔爾相關的文化專案,和世界分享卡塔爾、中東、北非和南亞地區的藝術與文明,豐富各地居民與訪客的文化生活。
在卡塔爾埃米爾謝赫·塔米姆·本·哈馬德·阿勒薩尼殿下(His Highness the Amir, Sheikh Tamim bin Hamad Al Thani)的鼎力支援、博物館主席謝哈·阿勒瑪雅沙·賓特·哈馬德·本·哈利法·阿勒薩尼公主殿下(Sheikha Al Ma-yassa bint Hamad bin Khalifa Al-Thani)的帶領下,卡塔爾博物館群一舉成為中東及其他地區最活躍的藝術、文化及教育中心。博物館群秉承建設創新、多元及先鋒國家的理念,力圖激發全新的思維創造,同時向世界傳遞卡塔爾人民的聲音。自2005年創立以來,卡塔爾博物館群分管了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及其公園((the Museum of Islamic Art(MIA) and MIA Park)))、馬塔夫:阿拉伯現代藝術博物館(Mathaf: Arab Museum of Modern Art)、卡塔爾國家博物館((the National Museum of Qatar(NMOQ))、3-2-1卡塔爾奧林匹克運動博物館(the 3-2-1 Qatar Olympic and Sports Museum)、卡塔爾博物館阿爾里瓦克展覽館(QM GalleryAl Riwaq)、卡塔爾博物館卡塔拉展覽館(QM Gallery Katara)、卡塔爾塔斯維爾攝影節(the Tasweer Qatar Photo Festival)及設計多哈(Design Doha)。未來將推出Dadu卡塔爾兒童博物館(Dadu, Children’s Museum of Qatar)、藝術磨坊博物館(Art Mill Museum)、卡塔爾汽車博物館(Qatar Auto Museum)、以及盧薩爾博物館(the Lusail Museum)。
借其全新開放的創作中心,卡塔爾博物館群一併發起了消防站藝術家駐地專案(the Fire Station Artist in Residence)、塔斯維爾卡塔爾攝影藝術節(the Tasweer Qatar Photo Festival)、集綜合創意、時尚與設計為核心的M7創作中心,以及以培育更多的年輕藝術家,為強盛且可持續的文化發展蓄力的Liwan設計工作室(Liwan Design Studios and Lab)。 卡塔爾博物館群致力於一切對本土文明的承襲,以開放兼蓄為目標,堅信在革新中創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