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德耀美术馆项目空间

殷漪:我听到了

余德耀美术馆,上海蟠龙天地

2025年4月27日 – 2025年7月13日

免费开放

2025年4月27日至7月13日,余德耀美术馆项目空间将举办上海艺术家殷漪的首次机构个展“我听到了”。此次展览将展出殷漪从前卫音乐家的身份转向当代艺术领域后创作的一系列声音艺术作品,包括声音、影像、装置、表演、听觉剧场等多种形式,集中呈现其近年来关于上海以及都市公共空间中的声音的听察与研究项目。

殷漪,1978年出生于上海,二十岁时曾组建乐队,集中探索数字音乐,并活跃于诸多音乐创作领域。而立之年,殷漪第一次基于实地录音进行创作,由此开启声音艺术的实践与表达。他以艺术家、音乐家、策展人、高校教师等不同身份,围绕声音及其在社会结构中的功能展开持续观察与深入思考。

殷漪自诩为“城市声音拾荒者”,他从日常生活的偶然际遇中敏锐捕捉并捡拾有关声音的碎片。从街道、马路到地铁、公园,在记录不同的社会声音场景之后,他逐渐意识到公共空间内声音运行逻辑与机制的存在,以及都市声音与公共空间的文化和社会属性之间存在的联系。由此,他开启了一系列与“公共空间中的声音”有关的创作,并提出“听觉-声音”的身体行动和思维方式,引导观众通过声音感知世界。对殷漪而言,声音成为了知识的来源,聆听成为了认知的方法;这些理性而抽象的概念,以及对于“都市空间”这一词汇宽泛的指涉,都在此次展览的作品中被还原成具体的地方:上海。

如果把殷漪这一系列作品看作是基于研究的艺术创作,那么“上海”绝对不是他的工作田野。“上海”是他的出生地,他的文化背景,亦是他日常的活动空间。在以上海为创作地或语境的作品中,如《20140901-20140930》(2014年)、《一次上海的旅程》(2017/2025年)、《向西》(2019年)、《上海》(2021年)、《从____到新天地》(2022年)等,殷漪首先是一位上海市民。在一种深厚的人地关系和“恋地情结”的驱使下,他将自我意识投射至具体的实践与思考中。然而,他所做的并不是去代表群体性的自恋与抒情,而是在艺术中思考如何放置智性与情感,如何建构批判与情动。

本次个展选取了殷漪创作于2014年至2025年间的8件声音艺术作品,它们共享了“公共空间”、“都市意象”、“身体/姿态”、“微观政治”、“记忆”,这些由声音编织起来的话语,向观众呈现了“公共空间中的身体性”与“身体性中的公共意识”这一艺术家创作中的重要线索与局部特质。这种“公共性”因艺术家的主体意识被挖掘出来,又在具体的作品中试图超越艺术家的个体性,成为相通的经验与共识。

在殷漪持续近20年的声音艺术探索中,其大多数作品诞生的契机来自不同展览项目的邀约或委任创作,因与特定场域和语境的深度捆绑赋予作品强烈的在地性。伴随时间和场地的切换,此次展览也使作品具有了生长和延展的空间,并集中梳理了殷漪创作中的三个探索方向:一、对于实地录音如何超越记录技术局限和如何摆脱音乐聆听模式的思考,这也涉及到对“声音现成品”的创作概念与方法;二、对于“听觉与视觉”、“声音与图像”的竞争的思考,以持有“听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的观念来创作“声音驱动的图像”;三、声音艺术中的“听觉”转向。

展览标题源自殷漪创作于2023年的同名听觉剧场作品《我听到了》,此次也将在余德耀美术馆户外空间重新开演。通过指令性的文本,殷漪将物理空间、人文历史与个体感知结合,引导观众在美术馆周围的环境中自主完成听觉练习,形成动态的“聆听”。由此,“我听到了”并非只是结果和终点,而是一段聆听旅程的起点。

关于艺术家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殷漪

1978年出生于上海,音乐家、艺术家,策展人,现生活于上海。其创作领域涉及:声音艺术、音乐、装置、表演、影像等。

1998年组建慢核乐队“死亡诗社”,任贝斯手兼主唱。2001年转向数字音乐创作。殷漪早期的音乐创作领域包括:现场音乐表演、现代舞、肢体剧场。委约其音乐作品的表演团体和编导包括“组合嬲”(上海)、Rubato舞团(柏林)、广东现代舞蹈团、谢欣舞蹈剧场、二高表演、郭睿。近年来殷漪的音乐实践主要集中于现场个人电脑音乐,基于实地录音的声境创作以及音乐在社会结构中的功能性探索。

在声音艺术创作中,殷漪的作品富有哲思与诗意。他对于公共空间的观察与思考敏锐且深度,相关作品兼具前卫与批判。他提出“听觉-声音空间”这一概念,尝试建立一套围绕此概念的工作方法,与其他学科建立跨领域合作。2020年殷漪与阿科米星建筑事务所联合创建“向声葵听觉空间设计工作室”。

殷漪参加的重要展览包括: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藏展(2025年)、第一届上海外滩建筑节(2023年)、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2022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2019年)、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2018年)、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2016年)、第二届深圳新媒体艺术节(2016年)、中国声音艺术大展(2013年)。展示其作品的艺术机构包括纽约Harvestworks、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OCAT深圳馆、上海UCCA Edge、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国际舞蹈中心、成都美术馆、北京声音艺术博物馆、上海明当代美术馆(McaM)、上海当代艺术馆(MoCA)、维也纳Unsafe + Sound Festival、深圳坪山美术馆、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香港文化中心等。

从2011年开始,殷漪持续关注前卫音乐和声音艺术的艺术生态,策划了声音艺术展“共振峰”、实验音乐交流项目“声音传输”、实验音乐节“合声”等。2012年,他与舞蹈编导刘亚囡共同创建专注于前卫音乐与当代舞蹈的艺术空间BM Space。2013年,受邀为上海外滩美术馆策划年度项目“声闻-亚洲实验音乐呈现”。2015年,受邀为OCAT上海馆策划年度系列圆桌论谈“Agora-广场”。2023年,受邀为上海首届外滩艺术节策划“RAM Assembles”音乐单元“为TA作曲”。2024年,受邀为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策划声音艺术文献展“听路:中国当代声音艺术实践”。2025年,受邀担任上海西岸美术馆“上海声音”文化研究员项目特邀策划人。

对于殷漪来说,艺术是自我治愈的良方,亦是思考与行动的试金石。

关于余德耀美术馆项目空间

余德耀美术馆项目空间是独立于余德耀美术馆年度展览计划下的展示空间,于2015年9月正式对公众开放。项目空间邀请艺术家针对美术馆空间、环境及观众,创造特定场域的艺术作品及项目。以“一个项目+一个展览”相结合的方式,呈现艺术家与时间、空间的碰撞。

余德耀美术馆项目空间旨在为国内外艺术家提供创作展示的新平台,借由不同语境、风格的创作展开对话,以激发新的潜能;意图使艺术家打破既定的创作形式,探索当代艺术创作的各种可能。

余德耀美术馆展览与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和卡塔尔博物馆群联合呈现

本次展览由余德耀基金会倾力支持

关于上海余德耀美术馆

上海余德耀美术馆,由印尼爱国华侨、企业家、慈善家和收藏家余德耀先生创办,于2014年5月在上海西岸正式开馆。作为在西岸文化艺术走廊首批入驻的非营利性机构,美术馆秉承了创始人余德耀先生“收而不藏”的建馆理念,以“将世界的目光引向上海”、“将艺术带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使命,将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普及艺术教育视为己任,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多少年树艺术人生”的思考出发,成功建立了“历史”与“未来”并行的展览线索,发展出了各类公共衍生项目。使中国公众了解国际当代艺术,并通过横跨中西的展览让世界了解上海、了解中国。

开馆以来,美术馆举办了众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展览,如“阿尔贝托·贾科梅蒂回顾展”、“雨屋亚洲首展”、“安迪·沃霍尔:影子”、“KAWS:始于终点”、“查理·卓别林:卓眼视界”、“奈良美智”、“灌溉沙漠:卡塔尔当代艺术”等,在国内外文化、艺术、教育等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余德耀美术馆一直活跃于世界艺术的舞台,与众多国际知名美术馆展开了深度合作。2019年10月31日,上海余德耀美术馆与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和卡塔尔博物馆群达成里程碑合作,三家机构联合开发、共享展览和项目。

随着自身的不断发展,美术馆计划面向未来进一步拓展,在上海大虹桥商务区核心板块重新安家。2023年5月17日,位于上海蟠龙天地的余德耀美术馆新馆建成开放,美术馆启动了第二阶段的战略规划:“流动的美术馆”。在未来十年间,美术馆将继续深耕余先生“一代艺术树数代人”的核心理念,并将“艺术流于呼吸之间”作为第二阶段愿景,逐步将整体布局从“白盒子”模式转为“卫星网络”,以“一个主展区+多个触发器”的全新模式开启美术馆的第二篇章。

2024年,余德耀美术馆推出由其创研团队历时多年筹划打造的儿童艺术教育项目——YUZ DOLAN多斓。“DOLAN”取自印尼爪哇语,有“玩耍”之意,它的开启将重塑美术馆空间,使其成为属于参与者的“艺术游乐场”。项目以根植于美术馆多年专业的艺术展览、研究收藏和公共教育经验为基石,专为儿童定制创作课程、美术馆公益教育活动及艺术家工作坊等多元内容生态,致力于为孩子创造快乐成长、表达自我并发挥创造力的艺术乐园。

关于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

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位于环太平洋沿岸,是美国西部最大的艺术博物馆,拥有超过150,000件阐述全球6000年艺术表现形式的藏品。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致力于展现众多艺术历史,受该地区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多样的人口构成影响,以意想不到的新视角来展出和诠释艺术作品。

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通过它与艺术家、技术专家和思想领袖的合作,以及与地区、国家和全球建立的伙伴关系体现其实验精神,共享藏品和项目,开创先锋性举措,吸引全新的观众。

更多资讯请访问:https://www.lacma.org

关于卡塔尔博物馆群

卡塔尔博物馆群(Qatar Museums,简称QM),作为卡塔尔本土艺术及文化的先锋,以其蓬勃发展的博物馆群、历史遗址、节庆、公共装置与艺术项目为公众提供真实且启迪人心的文化体验。博物馆群致力于保存并拓展卡塔尔相关的文化项目,和世界分享卡塔尔、中东、北非和南亚地区的艺术与文明,丰富各地居民与访客的文化生活。在卡塔尔埃米尔谢赫·塔米姆·本·哈马德·阿勒萨尼殿下(His Highness the Amir, Sheikh Tamim bin Hamad Al Thani)的鼎力支持、博物馆主席谢哈·阿勒玛雅沙·宾特·哈马德·本·哈利法·阿勒萨尼公主殿下(Sheikha Al Mayassa bint Hamad bin Khalifa Al-Thani)的带领下,卡塔尔博物馆群一举成为中东及其他地区最活跃的艺术、文化及教育中心。博物馆群秉承建设创新、多元及先锋国家的理念,力图激发全新的思维创造,同时向世界传递卡塔尔人民的声音。自2005年创立以来,卡塔尔博物馆群分管了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及其公园(MIA, the Museum of Islamic Art and MIA Park), 马塔夫:阿拉伯现代艺术博物馆(Mathaf: Arab Museum of Modern Art)、卡塔尔国家博物馆(NMOQ,the National Museum of Qatar)、3-2-1卡塔尔奥林匹克运动博物馆(the 3-2-1 Qatar Olympic and Sports Museum)、卡塔尔博物馆阿尔里瓦克展览馆(QM GalleryAl Riwaq)、卡塔尔博物馆卡塔拉展览馆(QM Gallery Katara)、卡塔尔塔斯维尔摄影节(the Tasweer Qatar Photo Festival)及设计多哈(Design Doha)。未来将推出Dadu卡塔尔儿童博物馆(Dadu, Children’s Museum of Qatar)、艺术磨坊博物馆(Art Mill Museum)、卡塔尔汽车博物馆(Qatar Auto Museum)、以及卢萨尔博物馆(the Lusail Museum)。借其全新开放的创作中心,卡塔尔博物馆群一并发起了消防站艺术家驻地项目(the Fire Station Artist in Residence)、塔斯维尔卡塔尔摄影艺术节(the Tasweer Qatar Photo Festival)、集综合创意、时尚与设计为核心的M7创作中心,以及以培育更多的年轻艺术家,为强盛且可持续的文化发展蓄力的Liwan设计工作室(Liwan Design Studios and Lab)。

卡塔尔博物馆群致力于一切对本土文明的承袭,以开放兼蓄为目标,坚信在革新中创造价值。

更多资讯请访问:https://qm.org.qa